面试学生:远流学员 华一江同学 SAT分数:2140. 主要经历: 1)组织模拟联合国活动 2)交换至英国 3)长期绘画 4)志愿者活动 等…
帖子长度有限制。后续内容将放在跟帖中。 只想知道如何准备、要点分析的同学请直接跳到二楼和四楼。 一、首语--------------------------本楼 二、面试过程---------------------本楼 三、面试前的准备-------------二楼跟帖(沙发楼) 四、面试要点分析-------------四楼跟帖(地板楼)
一、首语
既然是面经,于是首先记录一下我面试过程。回忆地比较细,也比较啰嗦。 大家没心情看我的流水账(哈哈哈,真的)的话,可以直接跳到后面看我总结的准备面试中做的事情。
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面试官。她六十五岁,是一个资深电影电视剧制片人,她的电影有Wild Child, Alfie, Death at a Funeral等,大都是大众喜剧片。她还热衷于环境保护,组织了一个叫WECAN的妇女环保组织。从她在guardian写的文章上看,觉得她是一个坚韧的女性。
二、面试过程
面试前一天晚上我十点多就睡了,希望第二天有个更好的状态。为了避免堵车,十几分钟的路程我提前一个小时就出来了,因为还要找地方。到了准备好了以后给我的面试官Diana发了短信。
因为提前这么多到,我与其东张西望不如找点事情干,这都是我准备好的,因为我知道我以后的谈话不会涉及到我会写毛笔字这个小点,所以我就拿起毛笔练一练,一是可以静心,二是也可以为让她看到我以后的第一映像留个心。
于是就在我不知不觉的时候她来了,我马上支撑着站起来与她握手,当她看到我的腿和支架的时候笑容中略有动容。然后就随便聊了两句为什么腿成这样了。我说是去外出活动的时候发生了意外,在医院独自住了两周,动手术了还吐药什么的。但是虽然我行动不便,我却拒绝把它想成是一件不幸运的事情,我将自己想成一个正常人,因为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抱怨,我觉得如果我一个人能好好的经历这样的事情回味以后遇到更可怕的事情做好准备。(其实我当时就一两句就把以上内容说完了,我现在记不得当时是怎么简炼的说的了,这是我提前准备过的版本) 【如下蓝色字体为面试官说的话】 “我现在来跟你说说耶鲁的面试是怎么回事吧,你可能不知道,我对你其实一无所知。(我知道但要表现不知道的样子)这是耶鲁的规定,为的是能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你,还有我会拿一个小本本记笔记,你别介意,我写报告的时候要是忘记什么了可不好…” …… “你来自哪里?” “武汉,长江流域的一个大城市” “大城市么,哇,中国我就熟悉个什么北京上海的。” “是个大城市,曾经民国时期曾辉煌一时,还是辛亥革命第一枪打响的地方呢,就跟Lexington一样” “哦! Lexington!” [注: “我的城市的人民都有一种“敢为人先”的气质。” “你为什么想来耶鲁呢?” “我舅舅曾在美国留学,从小他就培养我对事物的好奇,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我觉得这和耶鲁的很多政策很切合:比如shopping period能让我提前进入大学紧凑的模式,自由的选择我喜欢的课程,考试前的reading period能让我有时间找到自己的弱项强项,并根据自己的个人问题努力攻克。我还很喜欢你们的residential system,那种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住在一个寝室里,分享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点。这种住宿系统既成全了多样性又建立了这些优秀学生间紧密的联系,让我能够在最棒的同学中学习,也能吸取他们身上的优点。其实我不去学科导向比较重的院校而希望在一个大的环境里学习也是想感受更过多样性的人文气息、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思考,而不要埋没于一个专业还很容易与社会脱节。” “那你觉得重要的对事物本质的思考是什么?” “我觉得是开放性和批判的矛盾。(a constantparadox between liberty and its criticism)” “哦,这样啊,为什么呢?” “因为我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背景的人,都来自很多不同的国家,而他们都有很开放的想法。可是开放的矛盾就在于它的理念是接受所有的观念,民主地解决问题,但是主张开放性的人却排斥保守观念,这与他们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而这就是我喜欢我们学校的地方。不同学生的观点都在不停的碰撞,让我对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有一个新的理解。” “哇,那你是怎么看的呢?” “我认为开阔的视野就是不要将你看到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扩大到国家和民族的层面,而偏见地认为他的行为举止代表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因为即使在同一个屋檐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去倾听,都同样精彩。”(我突然意识到,要是再往下聊的话,就要开始聊社会科学了,我可不是来聊社会科学的) “你真的这么认为?” “对呀,而且我觉得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上很多问题时很难达到共识的。” “嗯,我也是在这么觉得的。” “所以我觉得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是达成跨文化交流之间的共识一个很有效的桥梁。” (意识到我在转移话题,她也顺着问)“那你对艺术又是怎么理解的?” “我先给你讲一个让我这么想的故事吧” (这位热爱排故事的面试官萌萌哒,马上眼睛就亮了)“那好呀” “我十二岁的时候去西藏……(声情并茂的讲在西藏的时候晚上偷溜出来看当地人表演的故事)那个时刻,我突然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从头到尾都要对自己真实,也一定要照顾到观众。艺术就是在观众和自己之间的平衡木。而对于一个不懂他们的语言的小孩子而言,能对他们的表演有如此的震撼也告诉我了艺术是能够跨越政治的沟壑,连接文化的桥梁的。从那时开始我就决定今后要通过自己的艺术影响社会了。” “哇,你十二岁就胆子这么大,哈哈” “唉,我小时候是天不怕地不怕,吃了熊心豹子胆的那种。所以这就给我以后做的一些事情奠定了基础。从那时开始我就在妈妈的帮助下每个假期组织和我一般大的对绘画有兴趣的小朋友们每年夏天到中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去画他们的建筑,学习了解他们的文化。我高中以后觉得自己的家乡武汉没有很好的保存自己的文化,所以就每个周末将这个城市的古建筑画下来。我今天也带来了一些我的作品。”(拿出之前准备好的作品) “哇,这幅画是讲什么” “……” “这个也很有意思” “……” (这个时候她的手机响了) “要不您接一下,没事的” “不,对不起,我本来就不该让它响起” (介绍各种画以后) “所以我就是通过画完了以后制作这些明信片的方式来提高人们对文化和建筑物的保护意识。在街头画画的时候我还遇到了一个建筑公司的人希望我为他们工作,可是我当时不希望就此放弃我的这个计划而且觉得要是帮忙建造这些建筑的话不知又要拆迁多少这些老房子。可是回家以后我仔细想了想,继而想到其实保护文化其实不仅仅是将建筑画在纸上,如果不喜欢那些劣质的模仿品不如自己学习更多知识来设计更多以运用环保建材和现代设计的方式传承这些老建筑的特征、精髓的建筑。而这是我希望能在耶鲁学到的。” (她继续看画,又问了一两幅画我的想法) “你之前有去过美国么?” “我之前有去过呢,就是下暴雪的那年去华盛顿参加一个会议。” “哦,什么会议呢?” “我组织了华中地区二十几名中国同学参加北美模拟联合国会议。回忆期间发生了一件难忘的事情。当时暴雪漫天,可在开会典礼上,迎接我们三千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的不是暖暖的咖啡而是几位有争议性,引得几百个代表离场的开场致辞。(讲的是我离场又走回来站在给演讲者提问的队中的故事)所以最后我到底提了什么问题不重要了。” “那也重要。” “是,但是对于我而言,推门走回会场的那一刻,我从盲从变为敢于倾听不同观点,那一刻最令我成长,令我永生难忘。这就是美国所带给我的。” “所以那一刻,你突然明白了很多…” (她的手机又响了,没管) “这些画都真的好漂亮!” “你要是喜欢的话,我能都送给你的” “真的吗,这样不好吧,你家里还有多的么?我不想把你印的这么多都带走,你就没有了呢。” “没事的,当时我为了做宣传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因了不少。” “我的女儿们也很喜欢画画,要是她们看到了一定会很喜欢这些画的。太谢谢你了!” “是我的荣幸,真的,其实当你给我发面试通知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见您了。您知道,我看过您的Wild Child,还有Alfie, 那个‘Alfie!’真是太搞笑了” “哈哈,哦是么,好像每个女孩都看过Wild Child!” “对呀!” “(话题一转)那你平常还喜欢干什么?” “我曾经是武汉的江城游泳俱乐部最小的成员,曾经参加过渡江方阵,现在腿断了,很久都没有游泳,跑步了。没事的时候我还会翻翻书,写写东西什么的。” “那你除了学校规定的课外书以外都看那些书?”
帖子长度有限制。后续内容将放在跟帖中。 本文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未获授权,禁止任何形式、任何目的的转载。
|